
1、种子选择与处理
选用高产、优质、抗逆性强的玉米杂交种是保证玉米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。
种子的处理
(1)晒种。经过阳光晒过的玉米种子,播种后吸水快,发芽早,出苗整齐,出苗率高,幼苗粗壮。
(2)浸种和拌种:清水浸种主要是供给水分,促进发芽。化学药剂浸种主要有磷酸二氢钾和微量元素,但浸种的浓度太高或浸种时间太长,种子容易中毒受害,降低发芽率。用农药拌种可防治病虫危害。
(3)种子包衣就是给种子裹上一层药剂。包衣的种子播种后具有抗病、抗虫以及促进生根发芽的能力,要针对当地病虫害对症用药。
2、精心备墒
土壤墒情是影响种子出苗质量的关键。墒情好,土地平整,播种深浅容易一致,出苗整齐均匀。播前备墒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土壤水分的调整。在黄淮夏和套种夏玉米区,麦收后常出现季节性的干旱而使玉米播种时墒情恶化;因此生产上常用浇麦黄水来补充底墒。
3、合理密植,确定播量
合理密度要考虑品种特性。其次,如土壤肥力、施肥量大而合理,适宜的密度就大。在易旱而无灌溉条件的地区,种植密度宜稀。
玉米播种量的计算方法为:用种量(公斤)=播种密度×每穴粒数×粒重×面积。应重点发展玉米精播技术、提高播种质量。
确定播种深度:播种深度一般以5~6cm为宜。在墒情较好的黏土,应适当浅播,以4~5cm为宜。疏松的砂质壤土,应适当深播,以6~8cm为宜。如土壤水分较大,不宜深播,土干则应适当深播。播后覆土以后,要适当镇压,干旱时要重镇压,而土壤水分过多时,不要镇压。
4、田间管理
科学施肥
玉米是需肥较多的高产作物,在生长发育过程,需要吸收大量营养元素,其中氮、磷、钾三元素需要量最多,其次是钙、镁、硫、锌、硼、锰等元素。根据玉米需肥规律和生产实践,玉米施肥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:基肥为主、追肥为辅,氮肥为主、磷肥为辅,注意叶面喷施微肥。在秧苗一尺高左右的时候,可以追施尿素等氮肥,起到壮苗促秧的作用。拔节前后,注意施用钾肥,在抽穗时追施一些氮肥或高氮型复合肥,起到促进茎秆发育,加强抗倒的作用。当玉米结穗吐丝时,追施一些氮肥,起到攻粒的作用,利于玉米干物质积累,达到增产的效果。密切观察玉米的植株的生长情况,根据症状喷施一些叶面肥,补充微量元素,促进植株的光合作用,健康生长。
防治病虫害
玉米的茎秆含有一定的糖分,所以很容易生一些害虫,比如玉米螟、粘虫、蚜虫、红蜘蛛等都是玉米常见的害虫。另外玉米大小斑病、锈病、纹枯病、黑穗病等病害对玉米的产量也有一定的影响,在玉米的生长期间,要密切观察玉米的生长情况,一旦发现病虫发生征兆,要及时采取措施。
(1)种子用包衣剂包衣,选用针对当地所需要的成分配比的包衣剂。按说明使用必须达到用量标准才能有效防治。
(2)为防止玉米矮缩病发生,在玉米6~8叶期喷施玉米粗缩灵一次。
(3)大斑病用75%百菌清500~800倍液或用50%多菌灵500倍液,在玉米雄穗期喷施,间隔10~15天再喷一次。
(4)适时放赤眼蜂防玉米螟,亦可用50%辛硫磷或50%甲胺磷,50%1605,0.5公斤拌毒砂50公斤,在大喇叭口期投入心叶。
及时进行化学除草
播后苗前使用化学除草剂进行防除。若未进行土壤处理的田块,应注意苗期茎叶处理防除杂草,用50%乙草胺乳油每667m2/100-150mL低位定向喷雾,喷雾时喷头上应加防护罩,不能喷到玉米上,以免产生药害。若施药前田间干旱,应先浇水待2-3d后再喷药。切勿加大除草剂剂量,以免造成玉米药害。
5、适时收获
当玉米苞叶变黄,上口松开,籽粒基部黑层出现,乳线消失时,玉米成熟后7-10天为最佳收获期。
(本文由粮作所供稿)